大众阅读

  『佛教和我』
 
发布日期:2016/3/21 20:13:14 浏览次数:3441次
 

 

 佛教和我
(原载于「仏道探究ラボ」201603
 
笔者:日本关西大学心理学研究科教授 池见 阳
中文译者:李明
 
 
    我告诉她:“慢慢地,感觉一下身体的正中间。喉咙、胸部和腹部一带。那里是通爽的么,或者,有什么挂碍、郁闷的感觉?”
哧哧地笑了出来。“不爽呀。”
“嗯,是呀。什么感觉?”
她说:“啊,不安,有不安。”
“不安,不安呀。不安是个什么样的感觉呢?身体的正中间怎么样?”
“嗯~”她开始观察身体。“在胸部好像有什么像球样圆的东西。”
“啊啊,像球样圆的感觉…”
“对对。”
“这个像球样的感觉,如果它有想去的地方的话,那会是什么样的地方呢?空想也可以,我们来想象一下。”
“嗯~、厨房出现了,厨房里的罐子?那个,透明的瓶…”
“对,对,是透明的容器是么。有盖子一下子盖上的东西。”
“是是,因为是透明的可以看见里面…”
 
    我在做心理治疗的“聚焦”。所做的是聚焦最开始的“整理空间”。坐禅也有和这个相似的,那好像叫“退后一步”。在这里,我在守着她把像球样的感觉放进透明的容器中。
    关于这个互动可以有几个意味深长的观察。她找我这样的心理治疗师来“探索烦恼”的时候,用的是头脑、“我”,也就是所谓的思维心(Thinking-Mind)。所以,我从一开始就不问“你烦恼的是什么呀?”之类用头脑思考来回答的问题,而是引导去观察。エ身体。オ。
    她一开始说感觉到“不安”。但是,我也不问这个不安的内容。这里我也是引导去感触。エ身体的感觉。オ。于是,被叫做“不安”的东西原来是在胸内感受到的球样的感觉。其实,人感觉到的是在“不安”或“忧郁”等语言或概念形成之前的感觉。她的思维心试图把这解释为“不安”。一旦把这当做不安来认识,借用山下良道禅师(2015)的表达,就进入了思维心制作的“电影”世界了(山下良道著『本当の自分とつながる瞑想入門』河出書房新社)。」我们必须要在进入这个电影之前停下来。也就是说,必须要在给这个感觉贴上“不安”之前来观察“感受到的如实原样”。这是。エ身体。オ的感觉,但是这里所说的“身体”不是解剖学·生理学上的身体。这既是“心”也是“身”。更加精确地说的话,这是所谓“身”、“心”概念之前的“生”。
    接下来,她说有“孤独”的感觉。一观察就感觉到在胸内有“低沉的东西”。想把这个放到厨房有心形图案的咖啡杯里。下一个牵挂放在了从她房间窗户可以看见的寺庙的院子里,放在院子里花开得很多的地方。这样就安妥了。
    各种各样工作和生活的牵挂也浮现上来了。“是,也有这个!”、“还有那个!”、“是,还有这个!”她把这些从地板上一个一个捞上来,作往上仍的动作。于是这些就变成了云。就好像浮现出了在行驶的蒸汽机车后边拖着尾巴的白云(水蒸气)。她一边笑一边持续着这个意象和动作。她实感到她的“生”(身体·心)“像蒸汽机车般”充满活力地前行着。这个生的实感与开始面询时的“不安”和“孤独”完全是不同性质的东西。
    那么,这和佛教又有什么关系呢?一面对。ク佛教和我。ケ的主题好像就写不下去了。我的原生家庭是净土宗,佛教1.0版的。我从学心理学的大学时代就非常喜欢铃木俊隆的著作Zen Mind Beginners。ッs Mind在日本我的第一个上司兼亲戚的ウリメ鑑マエホタノマネノ肽谏叫苏鲜τ薪涣鞑⒑退牡茏靂ゥマノ老师共同出书(セルフコントロールと禅』NHKブックス,我有很多接触イワカエラレ各位大家著作的机会。后来我在泰国的上座部佛教的寺院闭关,也有机会访问尼泊尔加德满都的KopanヒツRangjung Yeshe Institute 。
    如果把佛教的苦(Dhukka)翻译成今天所说的“stress(压力)”,那么从stress出发如何活向前的心理治疗课题与佛教的实践就能接轨了。而且这样的结合在我目光所及的前方,是以正念为首的从几千年前传承下来的佛陀教导的宝库。有这样的意味,所以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佛教徒。。エ身体。オ感觉到好像还有其它“佛教和我”的关联。所以赶紧把前面的“也”加了粗体。是的,的确感觉到很多。但是现在似乎不能把这些很好地用语言说出来,所以。ク佛教和我。ケ的随笔就姑且在这里搁笔吧。
(完)
 

沪IPC备11046588号-2 中国聚焦网站